Home部落格艾草與中國傳統文化
wormwood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1

艾草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艾草不僅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為人們所熟知,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習俗傳承。從古至今,艾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端午節的習俗到日常的保健養生,它都以其獨特的魅力,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本文就艾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發展演變及其價值展開探討,現總結如下。

wormwood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2

艾之起源

人類對火的利用是歷史進程進入文明的一大步,遠古時代火被認為是自然界賦予的神奇力量。艾草歷史之悠久,其出現最早可追溯到作為引取“天火”的媒介。

《淮南萬畢術》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古人將冰製作成球形透鏡,聚焦光引燃艾草取太陽火,故艾草又名冰台。《淮南子·天文》中亦有記載:“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熱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周禮》等史志有“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本草綱目》曰:“陽燧,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故結合歷史考證,現認為陽燧或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或為一種青銅的凹面鏡,放在太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放置艾草,聚焦太陽光便能燃燒起來。但無論是刨冰取火亦或陽燧取火,艾草作為引取“天火”的媒介,隨著火之起源而出現,是艾草最早的記載。

艾與巫術

在火的利用並未普及的遠古時代,陽燧作為獲取“天火”的器物,其地位可見一斑。人們將其推崇為“神器”“天鏡”,僅掌握在巫師等少數權利者手中,用於祭祀或宗教儀式之類的神聖場合。

古時巫醫不分,巫師往往包含祀官和醫官雙重身份。《五十二病方》中有取粗麻的碎末裹在乾燥的艾葉裏,在頹疝患者的頭頂正中部灸治,要把皮膚燒潰爛為止的記載,這種灸法便可視為巫醫結合的產物。巫師用“天火”驅趕邪氣,用艾草占卜。

據考證認為殷商以前,艾草常作為占卜工具,預測凶吉。在古時的北方,巫術掌握在薩滿手中,“篙草蔔”便是薩滿運用蒿草杆預測凶吉的占卜術之一。西夏人“以艾灼羊髀骨以求兆”,名“炙勃焦”,即用艾草熏灼羊胛骨,以羊胛骨灼裂的紋路來判斷吉凶禍福,故又被稱為“死跋焦”。

艾與醫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關於艾草醫用的記載。

《莊子》雲“越人熏之以艾”。《孟子·離婁上》雲:“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早在春秋時期,艾草的療效就已被認可。孟子所謂“三年之艾”,更是對艾草使用的進一步認識。保存3~5年的艾草最適宜艾灸,既祛除了燥氣,又保存了藥性。

《五十二病方》中有將艾草燃燒的艾煙熏烤治療痔瘡的記載。《傷寒論》中便記載了艾葉,膠艾湯時至今日仍是治療血虛寒滯、月經過多的婦科良方。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載“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壯,令不相染”,是以艾葉煙熏消毒預防瘟疫傳染病。

《名醫別錄》最早把艾葉作為藥物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避風寒,使人有子。”

宋·蘇頌《圖經本草》:“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複道者為佳,雲此種灸百病尤勝。”並附有“明州艾葉”圖。複道即今河南安陽湯陰縣,四明即今浙江寧波。該書最早提出了注重艾草品質的道地藥材。

《蘄艾傳》是論述艾草的專著,描述艾草“產於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明·李時珍是對艾草極為推崇的一位醫家,對艾草的稱讚不勝枚舉,其著作《本草綱目》對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記載,包括“艾葉能灸治百病”“艾灸則通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屙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並指出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蘄艾為道地藥材沿用至今。

艾與民俗

端午插艾

端午插艾是一項傳統習俗,相傳唐僖宗年間,黃巢的起義軍攻打鄧州時,黃巢被一位婦人的大義所感動,便承諾這位婦人只要在門前插上艾,便不會有人攻打,消息傳開,家家戶戶都插上艾草,保以平安,並由此沿襲至今。

端午節也稱“衛生節”。古人認為端午是“惡日”,5月蚊蟲滋生,瘟疫易於流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草可祛除穢氣,端午插艾便有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另有古民謠唱到“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端午有懸艾人、戴艾虎的民間習俗,虎為百獸之王,戴艾虎是對邪魔的一種震懾,以驅散邪氣避鬼。

民間食艾

自唐朝開始,《食療本草》便有將艾草食用的記載:“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丸子許,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農曆三月三是食艾最佳的採摘期,清明節前後,人們會採摘新鮮的艾葉做成食物。

清明節,江南地區有吃青團的習俗。青團的由來據載始於太平天國年間,將領李秀成被清兵所困,農民將糯米與艾葉汁做成青色的團子,混入青草內供李秀成食用,竟發覺味道頗為不錯。

客家人食艾糍,贛州則愛做艾米果。廣東的客家人用艾草的根煲湯,以祛寒暖胃。而艾葉中天然孕酮的含量顯著高於其他植物,尤其適合女性服用。安徽的部分地區,產婦有食用艾葉煮雞蛋的習俗,孕期或坐月子期間食用以暖宮、理氣血、調養身體。

wormwood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5

艾葉藥浴

“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在湖南,端午節有用艾葉洗端午澡的習俗,以防病祛邪,祈求健康。而在湖北的蘄春地區,世代與艾相伴的當地人,家裏剛出生的嬰兒有用艾葉“洗三”的習俗,以洗滌污穢,消災免難,祈求平安健康,代表著長輩對子孫的殷切祈願。

許多年邁的長者一直堅持用艾草泡腳的習慣,取家中儲藏的全柱艾草,入鍋大火煮沸5 min左右,溫水浴足約20 min,以溫養身體,延年益壽。每日以艾葉泡腳還可除濕殺蟲,治療腳癬。

小結

艾草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其起源、巫術用途、醫藥價值到民俗習慣,艾草的應用廣泛而深入。它不僅在火的利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在古代巫術和醫療實踐中被廣泛使用。艾草在民間習俗中同樣佔據著重要地位,端午節的插艾習俗、食艾習俗以及藥浴習俗,均體現了艾草在防病祛邪、保健養生方面的價值和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艾草的文化傳承不斷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hare: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Also Like

腎虛是中醫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被認為是...
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影響全球數...
介紹 氣功是中醫傳統養生的核心方法之一,...